HOME> 美食与足球故事> 為何有些球員,在 NBA 是角色球員,但到了國際賽卻強的跟鬼一樣? - NBA - 籃球

為何有些球員,在 NBA 是角色球員,但到了國際賽卻強的跟鬼一樣? - NBA - 籃球

2025-10-07 10:24:00

巴黎奧運結束後,美國隊不負眾望,再次奪得金牌。然而,除了奪冠的美國隊,還有不少球員在這屆奧運中讓人眼前一亮。

不僅有來自法國的 Guerschon Yabusele、南蘇丹的 Carlik Jones 等原本效力於 NBA 以外聯賽的球員在賽場上大放異彩,像 Patty Mills、Dennis Schröder 這些在 NBA 中並非主角的球員,也在奧運賽場上大殺四方,表現驚豔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為什麼有些球員在NBA只是角色球員,但到了奧運卻強大得像換了個人似的?這邊就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想法。

我認為原因有四個:球權定位、戰術目標、防守強度、心理素質。

球權定位這些球員在 NBA 可能只是角色球員,但在他們的國家隊中,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戰術核心。

例如,Patty Mills 在 NBA 或許只是一名拉空間的射手,但在澳洲隊,他卻是後場的攻勢發動機。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 Schröder 身上,作為德國隊的主力後衛,整個國家隊的戰術幾乎都是圍繞他來設計,這不僅讓他在這樣的體系中打出了奪得世錦賽冠軍的表現,甚至為自己再度贏得了 NBA 的合約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球權和上場時間的不同,自然會導致數據上的差異,但這也再次證明,能進入 NBA 的球員,無一不是經過嚴格選拔的菁英。

戰術目標NBA是一個非常強調單打的聯盟,禁區三秒和 Hand check 的規定背後,其實都是希望球星能夠展現單打能力,畢竟觀眾喜歡看球星的個人表現,所以 NBA 很多戰術設定並非在得分,而是將球傳到終結能力強的球員手中。

曾經看過一篇報導,Luka Dončić 在接受採訪時提到,在 NBA 拿30分比在歐洲賽場容易,這其實就是相同的道理。在 NBA 的規則下,各隊習慣讓王牌球星持球,像是綠衫軍的某些戰術設計,其實目的只是「讓雙探花拿到球」,至於如何得分,則不在戰術範疇內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相較之下,歐洲的戰術更多是以進球為最終目標,因此會將球交給手感最佳或得分機會最高的球員。儘管王牌球員仍有機會拿到高分,但他們並不會每場都能輕鬆刷分。

反過來說,那些習慣單挑但無球技術欠佳的球員,在國際賽這種強調聯防的比賽中容易受阻,強調團隊合作的國際球員,則在國家隊體系中更容易獲得機會。

防守強度正如第一點提到,能進NBA的球員大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選手,不然我們也不會拿哪一國家隊有多少名NBA球員來衡量一支球隊的戰力。

NBA資歷,在奧運的賽場上更像是一個品牌,說明這人的實力有經過認證,不是說認證過一定比較強,但至少身手曾備受肯定。

但國際賽場上,並不是每一個球員都是這樣等級的球員,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,Jrue Holiday 和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後衛,他們能施加的防守壓力自然不同,球員在面對不同防守強度時,進攻表現也會有明顯差異。

當然,我們也知道能入選國家隊的球員絕非「名不見經傳」,這樣的對比只是為了強調防守等級的差異。

心理素質最後,奧運比賽從八強開始就是一場定生死,與NBA漫長的例行賽和系列賽不同。如果當天狀態不佳,就可能被淘汰,因此非常考驗球員的心理素質。

打過多次國際賽的球員,在狀態不佳時,通常能迅速調整打法,保持心理上的緊繃和專注,這種調適能力往往是他們能在關鍵時刻脫穎而出的原因。

比方說在八強對陣希臘的時候,Schröder 開場就受限於對方針對性的防守,進攻表現不佳,因此他也立刻轉換成傳球模式,藉由自己的威脅性替隊友創造機會,讓德國最終成功挺進四強。(延伸閱讀:在絕對天賦面前,就用天賦加團隊來彌補!德國戰勝希臘闖進四強)

分享這些看法,並不是要比較 NBA 和奧運孰優孰劣,而是想說能進 NBA 的球員,其實都不是簡單的角色。或許他們因為單打能力不強,或是體能天賦侷限,成為 NBA 規則下的角色球員,但只要給予他們合適的定位,他們絕對能繳出亮眼的成績。

而像 Luka Dončić、Nikola Jokić 這樣能同時主宰 NBA 和國際賽的球員,他們的天賦更是非同凡響。

只是並非人人都有他們這樣出眾的天賦條件,因此,我一直認為,或許有些人時常感嘆時不我予,但實際上可能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。如果能更了解自己,找到適合自己的戰場,相信也能綻放出光芒。

致敬!科比·布莱恩特为湖人效力的最后一投

艾弗森再度来华开启中国行 将率队对阵吉林男篮